讲座信息—迟福林研究员 |
题目:历史转型的“十二五” 主讲人:迟福林 研究员 时间:3月29日(周二)下午一点半 地点:6号楼105教室 主讲人介绍:迟福林,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并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兼任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海南省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2002年 |
|
亚当·斯密与“ 看不见的手” |
在社会科学中, “看不见的手冶这一隐喻几乎成为对人类整体行为的最流行说明。文章通过对亚当·斯密的著作文本分析, 表明“看不见的手冶这一隐喻在亚当·斯密著作中的地位远不如现代经济学家们所鼓吹的那样重要; 通过知识考古的方式, 具体分析了亚当·斯密文集中三处提及“看不见的手冶时的特殊语境, 并且搜求到将“看不见的手冶创造者桂冠归于亚当·斯密的始作俑者。最后, 通过分析亚当·斯密如何看待人类行为整体 |
|
产业势力、治理模式与集群式产业链升级研究 |
论文创新而独特地以集群式产业链升级作为研究视角,紧密结合实际,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技术创新、产业链理论、产业集群等多学科理论交叉研究方法,在分析集群式产业链、产业势力与治理模式互动演进机理的基础上,以经济全球化为研究背景,构建一个更全面的内外因素结合与互动的分析框架:基于集群式产业链的内外互动升级模型,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丰富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研究内容;同时,为地方政府制定与实施相关创新升级政策 |
|
中国省际工业新产品技术效率研究 |
针对现有工业R&D效率研究的不足,本文在提出新产品技术效率(NPTE)是衡量工业自主创新效率有效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方向性距离函数的拓展,从新产品视角构建了一个自主创新效率和生产效率(TE)既区分又联系的分析框架,从而能够以生产效率为参照系对工业自主创新效率进行评价。我们发现,1999-2007年中国省际大中型工业平均TE率比NPTE高29%左右;三大地区工业NPTE呈东部>中部>西部,总体上呈 |
|
集群式产业链形成与演化内在机理研究 |
论文创新而独特地以集群式产业链演化内在机理作为研究视角,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链理论、产业集群等多学科理论交叉研究方法,构建集群式产业链整个演化过程内在机理的理论模型。论文在分析诱发因素的基础上,对集群式产业链形成的内在自增强机制——分工、集群与产业链互动关系进行剖析,指出这是一种具有双刃剑性质的可逆机制;论文还重点构建基于群链租金增进的动力机制与群链耗散的阻力机制模型,在此基础上 |
|
近代日本领事馆对华经济调查探析 |
日本的近代兴起离不开其对华战略,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广泛和高效的情报收集分析基础之上。本文以近代驻华日本领事馆的对华经济调查为研究视角,分析领事馆的对华经济调查,情报传递网络以及对日本近代经济成长的作用。 |
|
地区腐败、市场化与中国经济增长 |
迄今为止,许多研究腐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都是对跨国样本进行分析的,而国家之间难以控制的制度差异会影响研究结果。文章利用1989-200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联立方程的模型和方法估计了腐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发现,腐败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腐败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弱于中西部地区;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弱化了腐败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发表于《管理世界 |
|
合约实施效率、外资产业特征及其区位选择 |
本文讨论了地区合约实施效率对外资区位选择的影响。理论模型分析表明,由于外资企业采购当地专用性中间品过程中合约不能完全实施,导致外资企业的生产和利润产生扭曲,专用性中间品密集使用的外资企业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润,更倾向选择在合约实施效率高的地区投资。本文利用中国19个制造业地区外资净流入数据所做的经验研究表明,在控制了相关的变量后,地区合约实施效率与产业专用性中间品使用密集度显著地影响了外资区位选择 |
|
中国经济的增长结构:原因及含义——兼论经济的增长性质及金融危机之下的增长前景 |
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呈现出低消费、高储蓄、高投资、高外贸依存度以及增长显著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特征。导致这种增长结构的原因:一是特殊的发展阶段;二是特殊的人口结构;三是特殊的资源禀赋;四是特殊的制度约束;五是全球化条件下的中美经济互动。中国过去的高增长乃是特定条件下的高增长,“中国奇迹”本质上乃是另一个“东亚奇迹”。未来中国经济很可能会告别8%以上的高增长时代。一方面,外需对于中国经济 |
|
价格扭曲与配置效率:哈伯格三角形的性质与原因 |
垄断与竞争经营相比较是否低效率,政府干预是否可以改善垄断的福利水平,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涉及的是后一个问题,不是前一个问题,而且根本不能用哈伯格三角形来说明垄断与竞争经营相比较是否低效率。本质上,垄断的社会成本乃是垄断产业组织的成本,必须从替代性产业组织之选择的角度考察垄断的成本特性。垄断的效率特征不是拿它与并不真实存在的完全竞争相比较来得到说明,而是要在各种替代性产业组织的比较 |
|
人民币真的被低估了吗? |
本文运用Bai-Perron内生多重结构突变检验与结构突变协整方法对人民币均衡实际有效汇率及其失调程度进行了重新估计。发现样本期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确实发生了两次结构突变,突变时点分别为2002年12月和2007年4月。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际有效汇率数据生成过程为均值突变单位根过程,这意味着2005年7月汇改对汇率数据生成过程确实产生了结构性变化的冲击,其结果是使得汇率均值无法回复到突变前的水平 |
|
政府规模、政府质量与经济绩效:中国的经验 |
文章从政府规模和政府质量两个维度考察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运用1993-200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政府规模和政府质量对经济绩效的影响。通过运用Driscoll and Kraay (1998)的模型和方法以及工具变量方法,我们发现,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质量的下降会导致经济绩效降低,政府支出的结构也对经济绩效也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通过优化政府规模和提高政府质量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 |
|
服务贸易自由化:多边主义VS区域主义—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
本文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在对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就多边和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展现状以及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由于国内与国际层面利益集团的多重作用,使得GATS与区域层面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成效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相对于GATS而言,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确实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仍旧是一种次优选择。本文认为只有区域和多边经贸关系的协调发展,才能使中国在不同经贸 |
|
转型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与发展前景 |
转型经济学是近一二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经济学研究领域,虽然时间不很长,但是发展非常迅速。中国作为一个转型大国,“转型”不仅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经济学词语之一,而且成为研究中国各种经济问题的一个大背景。在短短的十几年里,转型经济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得到了主流经济学的承认和关注,并且出现了学科化的发展趋势。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许多大学和研究院所都设立了专门研究转型的学术机构 |
|
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效应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 |
本文实证发现美国货币政策对各国产出水平、净出口和物价具有国际传递效应,其中对各国物价的影响还具有同步效应。结构化脉冲响应分析表明,美国货币政策可在基本不损害美国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改善美国的贸易收支,并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对中国贸易顺差波动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必须关注美国货币政策的道德风险,谨防美国采取损人利己行为所带来的全球性冲击,并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挖掘平衡中国贸易收支的手段和方法 |
|
我国工业R&D生产效率和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大中型工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
本文将R&D生产系统看作一个投入产出的生产决策单元,运用DEA-Tobit两步法对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R&D生产效率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工业R&D生产效率在下降,地区间R&D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在扩大;东部的上海、天津和西部的青海、宁夏四个地区比较稳定地处于前沿面相对效率位置,远离前沿面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和中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R&D生产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性 |
|